背景介绍:

病原体的快速、准确和多路复用检测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流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例重症病例,29万-65万例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病例。流感病毒存在多种亚型,需要不同的临床干预措施。尤其在季节性爆发期间,大量患者涌入社区和医院门诊,增加了对快速区分不同病毒亚型的需求,以控制病毒传播并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复杂化。

 

近年来,多个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12和CRISPR/Cas13家族的转录切割活性,开发了基于CRISPR的诊断(CRISPR-Dx)技术。其特异性强、反应效率高、便携性好,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一代分子诊断方法。然而,CRISPR/Cas系统的多重检测能力一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与等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结合时,存在多重检测和兼容性问题。

 

 

导读: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刘勇研究员、朱灵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集成了CRISPR/Cas12a和RT/LAMP技术的空间编码离心微流控芯片-智能手机平台(SEDphone),可在45分钟内同时识别五种不同的流感病毒亚型,包括H1N1、H3N2、H5N1、H7N9和乙型流感病毒(IBV),检测限达到10拷贝/μL。相关研究以“SEDphone: Spatial encoding of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isc integrated smartphone-controlled platform via RT/LAMP-CRISPR/Cas12a system for influenza virus subtypes detection”为题目,发表在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

 

 

 

本文要点:

1、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和RT/LAMP技术的多重检测平台SEDphone,实现了对五种流感病毒亚型的多重检测。

2、采用双温区设计,克服了RT/LAMP与CRISPR/Cas12a技术反应温度差异的问题。

3、该平台能在45分钟内完成检测,检测限达到10拷贝/μL,显示出高灵敏度。

4、采用临床样本验证了LAMP-CRISPR/Cas12a流感病毒快速分型方法及SEDphone平台的临床实用性。

5、该项研究为多种病原体的高灵敏度、准确、即时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有望用于医院门诊或家庭自检,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交叉感染风险,缓解医疗压力。

 

 

全文总结/概括:

 

SEDphone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并且它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挑战:

1、多重检测的实现难题:CRISPR/Cas系统在区分不同目标序列时存在限制,因为Cas核酸酶的非特异性切割可能导致假阳性。

2、不同反应温度的兼容性问题:LAMP技术要求的最优反应温度与CRISPR/Cas12a活性的最佳温度不匹配。

3、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便携式设备,能够在没有专业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检测。

 

解决方法:

1、空间编码技术:通过设计离心微流控芯片,将LAMP扩增和CRISPR/Cas12a检测在空间上分开,实现多重检测。

2、双温区控制:开发了一个能够同时控制两个不同温度区域的加热模块,分别满足LAMP和CRISPR/Cas12a的反应条件。

3、智能手机集成应用:利用智能手机的普及性,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程序来控制检测设备和分析数据,提高了检测的便携性和用户友好性。

 

SEDphone平台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它在未来的疾病监控和诊断中可能扮演什么角色?

临床应用前景:

1、快速病原体检测:SEDphone平台能够快速检测流感病毒亚型,对于发热门诊和现场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2、减少交叉感染风险:通过家庭自测或门诊快速检测,减少了患者在医院等待时的交叉感染风险。

 

未来角色:

1、疾病监控:该平台可以用于流行病学研究,快速收集和分析病原体数据,帮助监控疾病传播。

2、诊断与分型:对于流感等病毒性感染,SEDphone能够提供准确的病毒亚型信息,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3、多领域应用:技术优化后,SEDphone平台有望扩展到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其他领域,用于多种病原体的检测。

 

 

 

Scheme1.SEDphone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LAMP和CRISPR/Cas12a流感病毒亚型多重检测系统的性能。

 

 

图2.离心微流控芯片的结构。

 

 

图3.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设备概览。

 

 

图4.双温区模块的性能测试。

 

 

图5.用于流感病毒临床样本分型的SEDphone平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4.13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