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环肿瘤细胞(CTCs)研究已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方向,在肿瘤早期检测、疗效评估和个性化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CTCs的低丰度、高异质性和体外培养适应性差等特点,使得CTCs体外扩增面临显著挑战。微流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为CTCs的分选、富集和体外培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近期,香港城市大学杨梦甦团队和邱美娈团队在《Small Methods》发表了一篇题为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ulture: Methods,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CTCs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文章涵盖了样本收集、富集策略、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等关键因素,并分析了扩增后的CTCs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通过详细探讨这些方面,文章为CTCs体外培养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见解。
一张图读懂全文
本文要点
系统性回顾 CTC 体外培养研究发展历程,梳理近 20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关键突破。
分类解析不同癌症来源的 CTC 体外培养现状,总结其在培养成功率、扩增策略及异质性方面的差异。
可视化呈现 CTC 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条件,包括富集策略、培养基优化、微流控平台应用等核心因素。
展示 CTC 培养平台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其在个性化治疗、耐药性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
探讨 CTC 培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当前挑战并展望微流控+AI 在 CTCs 体外扩增、临床转化及标准化培养体系构建中的潜力。
微流控技术在CTCs 培养研究中的优势
高通量,精准控制, 通过流体动力学特性即可实现高效富集CTCs,减少细胞损伤。
结合尺寸、密度、电荷等物理特性,可对不同类型的CTCs进行高效筛选,避免传统抗原依赖性富集的局限性。
微流控技术可实现CTC分选、富集、培养的一体化流程,减少操作步骤,降低污染风险,提高可重复性。
微流控技术在CTCs分选和培养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
细胞异质性:CTCs具有高度异质性,包括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差异。这使得基于单一原理的微流控分选方法可能无法捕获所有类型的CTCs。因此,整合多种机制的CTC分选平台是必要的,以降低CTC的损伤并提高捕获效率。
CTCs clusters:CTCs clusters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大多数微流控平台要求单个细胞悬液,这可能导致CTC集群的丢失。为此,需要设计特殊结构以保留和分选CTC集群。
标准化与可重复性:目前,微流控技术在CTCs分选和培养中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难以比较。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临床验证与应用:尽管微流控技术在CTC的富集培养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仍需大量验证。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持,使得其临床转化面临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未来研究应注重以下方面:
多参数联合分选:结合CTCs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开发多参数联合分选策略,提高分选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例如,结合物理特性(如尺寸、密度)和生物标志物(如表面抗原)的分选方法。
细胞保护措施:在分选过程中,采用温和的操作条件,减少对细胞的损伤,确保CTCs的活性和功能性。例如,使用低剪切力和温和的化学环境。
标准化流程建立:制定微流控技术在CTCs分选和培养中的评价标准,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微流控+AI的发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CTCs体外培养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图1. CTCs体外培养研究现状。
图2A. 两类CTCs富集纯化方式比较。
图2B. 桑基图可视化呈现不同CTCs培养工作的异同。
图3. CTCs扩增之后的表型差异展示。
图4. CTCs培养工作的临床应用价值。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td.2024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