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南京工业大学陈苏教授发表综述,介绍了微流控纤维纺丝化学(FSC)的概念及应用,全面总结了FSC在制备机制和技术优势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微流控芯片在FSC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概括了FSC策略在荧光纳米材料合成、多维纤维非织造布和全天候智能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Recent advances in microfluidic fiber-spinning chemistry”为题目,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上。

 

 

本文要点:

1、纤维纺丝化学(FSC)作为一种新型微反应平台,具有比表面积大、热量和质量传输高效以及反应速率快的优点。

2、FSC策略利用纺丝纤维作为微反应器,在纺丝过程中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实现微/纳米纤维的设计和纳米材料的合成。

3、本文总结了FSC在制备机制和技术优势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流体纺丝、电-微流体纺丝和微流体气喷纺丝FSC策略。特别强调了微流控芯片在FSC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4、概括了FSC策略在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多维纤维非织造布的制备以及智能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张图读懂全文: 

微流控纺丝化学(FSC)的优势有哪些?

 

微流控纺丝化学(FSC)的优势包括高比表面积、高效的热质传递、增强的反应速率、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以及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设计微/纳米级纤维并合成纳米材料。

 

此外,FSC提供高度可控的过程、高效且环保的合成、连续生产,并为避免由局部过热引起的副反应提供了有利保障。

 

 

该综述得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和见解:

 

1、微流控纤维纺丝化学(FSC)利用微流控芯片在纺丝过程中原位发生反应生成纳米纤维杂化材料,是合成和设计结构明确、成分可控、功能有序的微米/纳米级纤维的理想平台。

 

2、FSC利用纺丝纤维作为微反应器,可增强传质和传热,从而实现微/纳米材料的高效合成。与传统的间歇式反应器相比,FSC具有工艺高度可控、高效绿色合成和连续生产等优势。

 

3、FSC微反应器主要有三种类型:1D-0D液滴型、1D-1D结型和1D-2D平行纤维型微反应器,可提供不同的反应环境。

 

4、FSC策略在荧光纳米材料合成、多维纤维非织造布和全天候智能纺织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该策略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有望推动纳米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为纳米材料产业带来全新视角。

 

图1.FSC策略机制示意图。重点强调了相对于传统方法的独特优势。

 

图2.基于FSC策略的(A)1D-0D液滴、(B)1D-1D结、(C)1D-2D平行纤维微反应器的示意图和荧光显微镜照片。(D)纤维作为微反应器的概念和用途,纤维内部发生连续的化学反应。

 

图3.(A)使用FSC制备的荧光纤维膜的示意图。(B)通过微流体纺丝原位生成CdSe QDs纤维膜。(C)基于微流体纺丝的FSC策略的示意图。

 

图4.(A)利用电微流控FSC技术一步法制备CsPbBr3/PMMA/TPU核壳纳米纤维薄膜,以及通过FSC策略原位形成纤维薄膜的机理。(B)使用EMS制备有机-无机卤化物PAN/MAPbBr3纳米纤维薄膜的示意图。

 

 

图5.(A)用于原位生成PQD/纳米纤维膜的微流体吹纺FSC策略的示意图。(B)使用微流体吹纺FSC策略制造的可生物降解纤维蛋白原涂覆PCL/SF核壳纳米纤维支架的示意图。

 

图6.(A)用于制备负载纳米晶的藻酸盐荧光复合微纤维的三通道Y型微流控芯片。(B)生成CdSe QDs/PVP纤维的原位反应示意图。

 

图7.(A)用于制备PCL螺旋纤维样品的T型微流控芯片示意图。(B)用于制备纳米晶负载藻酸盐荧光复合微纤维的T型微流控芯片。

 

图8.(A)压电微流体纺丝平台的示意图。(B)采用微流控纺丝技术形成含有PEDOT的微纤维的过程示意图。

 

 

图9.(A)FSC策略原位合成PNCs。(B)通过微流控FSC策略制造高荧光CdSe QDs。

 

 

图10.微流体FSC引导的水凝胶织物。

 

图11.(A)纤维纺丝非对称化学组装(FACA)制备AgNW/rGO/PVDF-HFP纳米纤维薄膜,用于全天候智能纺织品。(B)用于全天候个人热管理的三明治结构纺织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pol.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