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机磷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高度毒性。目前,有机磷化合物的检测主要依赖于单一模式,这使得同时实现良好的便携性、准确性和灵敏度存在挑战。近期,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志贤研究员、周焕英研究员、李双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目标触发DNA水凝胶修饰微流体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有机磷化合物马拉硫磷的比色/电化学双模式检测,其具有便携性、高灵敏度和良好选择性,为现场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新方法。相关研究以“A colorimetric/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biosensor using target-triggered DNA hydrogels for organophosphorus detection”为题目,发表在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

 

 

本文要点:

1、设计了一种基于目标响应型DNA水凝胶的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对有机磷化合物马拉硫磷的比色/电化学双模式检测。

2、利用马拉硫磷特异性识别探针(MAF,二茂铁标记的马拉硫磷适配体)作为连接链,形成了可响应目标的DNA水凝胶。在马拉硫磷存在时,DNA水凝胶结构被破坏,释放出嵌入的金纳米粒子,产生可视化的颜色变化。

3、该水凝胶固定在电极表面,电化学信号也会随着目标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高灵敏定量分析。

4、该双模式传感器结合了微流控芯片的便携性和DNA水凝胶的响应性,具有宽线性范围、低检出限和良好的选择性,为现场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灵敏的策略。

5、该传感器在实际环境和食品样品中对马拉硫磷的检测表现良好,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

 

 

该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关键特点如下

1、将目标响应型DNA水凝胶与微流控芯片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比色和电化学两种检测模式。

2、DNA水凝胶含有金纳米粒子和二茂铁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作为识别探针,可响应目标物质(马拉硫磷)并产生可视的颜色变化以及电化学信号变化。

3、比色模式可实现快速现场定性检测,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定量分析;电化学模式提供了较宽的线性范围(0.01-3000μM)和高灵敏度(检出限5nM)。

4、双模式设计实现了检测结果的相互验证,提高了传感器的整体可靠性和准确性。

5、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增强了传感器的便携性,简化了现场应用的操作步骤。

6、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能够准确检测真实环境和食品样本中的马拉硫磷。

 

 

目标响应型DNA水凝胶在检测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如下

1、DNA水凝胶是由两条互补的DNA链(SA和SB)与一个二茂铁标记的马拉硫磷适配体(MAF)作为桥接连接剂交联形成的。

2、当马拉硫磷存在时,它会与MAF竞争结合,导致SA和SB链从MAF上解离,从而使DNA水凝胶结构发生解聚。

3、DNA水凝胶的解聚会释放出其内部嵌入的金纳米粒子(AuNPs)到上清液中,引起可检测的颜色变化。

4、从水凝胶结构中释放出的二茂铁标记的MAF也会导致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量的电化学信号降低,因为MAF不再固定在电极表面上。

5、颜色变化和电化学信号变化都取决于目标马拉硫磷的浓度,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双模式检测和定量。

 

 

在生物传感器中使用微流控芯片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便携性和稳定性微流控芯片可以将DNA水凝胶传感器集成在一个小型装置中,增强了整个系统的便携性和稳定性。

2、实现自动化和微型化微流控芯片可以集成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多个功能区域,实现样品处理的自动化和微型化,减少样品用量。

3、支持双模式检测微流控芯片的不同功能区域可以与DNA水凝胶的比色和电化学检测模式相结合,在一个集成装置上实现双重信号输出。

4、提高检测准确性两种检测模式可以相互验证,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便于现场检测微型化的芯片设计和双模式检测功能,使该传感器更适合在现场快速、简便地检测目标物。

 

总之,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该生物传感器的便携性、自动化、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

 

 

图1:(A)金纳米粒子(AuNPs)的表征,包括不同放大倍数下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了AuNPs的均匀分散和尺寸;(B)DNA水凝胶的表征,含AuNPs的水凝胶呈酒红色,不含AuNPs的水凝胶为透明色;(C)DNA水凝胶表面和横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D)不含上清液和含上清液的批量合成DNA水凝胶;以及(E-I)DNA水凝胶固定ITO电极表面Si、N、P、Fe和Au的分布。(J)原始、硅烷化处理和水凝胶涂层ITO电极的循环伏安(CV)曲线。

 

 

图2:(A)微流控芯片结构展开图。(B)基于组装比色/电化学双模式目标触发DNA水凝胶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C)微流控芯片俯视图。(D)微流控芯片的纵向剖面图。

 

 

图3:(A)展示了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图像,用于验证MAF(马拉硫磷适配体)与马拉硫磷和SA、SB的竞争结合能力;(B)圆二色谱(CD),用于展示MAF、SA和SB的二级结构变化;(C)DNA水凝胶上清液随马拉硫磷浓度增加的颜色变化;以及(D)有无马拉硫磷时DNA水凝胶传感器的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曲线。

 

 

图4:(A)展示了不同浓度马拉硫磷标准溶液与DNA水凝胶生物传感器反应后的上清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B)吸光度与马拉硫磷浓度的关系及(C)检测曲线;(D)与不同浓度马拉硫磷反应时DNA水凝胶的DPV曲线;(E)DPV峰电流变化与马拉硫磷浓度的关系及(F)检测曲线;以及(G-L)该双模式生物传感器对马拉硫磷检测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分析。

 

 

图5:(A)用智能手机对比色检测区域的上清液进行拍照;以及(B)平均灰度值与马拉硫磷浓度对数的关系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4.11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