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肽(ACP)具有良好的癌症细胞靶向性和抗癌作用以及低耐药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然而,许多ACP对癌症细胞没有选择性毒性,给药后很容易被酶降解。因此,需要药物递送系统(DDS)来保护这些肽免受降解并诱导靶向递送。

 

 

近期,常州大学招秀伯教授团队利用微流控装置制备了负载抗癌肽At3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纳米颗粒,以提高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抗癌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展示了其作为抗癌药物递送系统的潜力。相关研究以“Microfluidic fabrication of anticancer peptide loaded ZIF-8 nanopartic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为题目,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本文要点:

1、本研究利用高性能微流控设备制备了负载抗癌肽At3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纳米颗粒,以增强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2、微流控技术实现了高效快速的混合,生成了具有可控特性的纳米颗粒,且其尺寸均匀性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产物。

3、将At3封装到ZIF-8中显著降低了其溶血效应,并实现了pH控制释放。

4、由于ZIF-8 NPs增强了细胞摄取,At3@ZIF-8在相同浓度下显示出比游离肽更高的抗癌作用。NPs能够抑制多细胞肿瘤球体(MCTSs)的生长并破坏MCF-7乳腺癌细胞的线粒体膜。

5、体内实验表明,At3@ZIF-8纳米颗粒可抑制裸鼠MCF-7肿瘤的生长,且未对血液生化指标或重要器官的组织病理特性产生明显影响。

6、因此,At3负载纳米颗粒为抗癌肽的递送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使用微流控技术合成ZIF-8纳米颗粒的优势包括:

1、更好的尺寸控制和均一性微流控设备能够实现高效快速的混合,从而生成尺寸更小、分散性更好的ZIF-8纳米颗粒,与传统批量法相比,微流控法制备的ZIF-8纳米颗粒具有更低的多分散指数(PDI)。

2、更高的药物包封效率与传统的批量法相比,微流控法制备的At3@ZIF-8纳米颗粒的药物包封效率显著提高(81% vs 59%)。

3、更高的生产率微流控设备(旋涡混合器)能够以120 mL/min的高生产率制备ZIF-8纳米颗粒,远高于典型的微流控设备。

4、简单性和一步法微流控合成ZIF-8纳米颗粒是一个简单的一步法过程,不需要特殊条件如高温、有机溶剂或多步骤操作,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简单。

综上所述,微流控法能够高效、快速、可控地合成尺寸均一的ZIF-8纳米颗粒,并具有较高的药物负载量,相比于传统批量法,微流控法是制备ZIF-8基药物递送系统的首选方法。

 

将抗癌肽At3封装到ZIF-8纳米颗粒中显著增强了抗癌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肽免受降解:封装在ZIF-8纳米颗粒中的At3能够避免被体内酶轻易降解,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并延长了循环时间。

2、提高细胞摄取:At3@ZIF-8纳米颗粒能够增强At3在癌细胞中的摄取,导致更高的细胞内浓度,从而提高抗癌活性。

3、降低溶血效应:封装在ZIF-8中的At3显示出较低的溶血作用,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这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更加安全。

4、pH响应性释放:ZIF-8纳米颗粒在酸性环境中(如肿瘤微环境)能够快速释放At3,这种pH敏感性使得药物在肿瘤部位集中释放,增强了治疗效果。

5、抑制肿瘤生长:At3@ZIF-8纳米颗粒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显示出对MCF-7乳腺癌细胞和肿瘤的显著抑制作用,且在3D多细胞肿瘤球模型中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效果。

6、破坏线粒体膜:At3@ZIF-8纳米颗粒能够破坏癌细胞的线粒体膜,引起细胞死亡,这是其抗癌效果增强的直接原因之一。

 

 

 

图1.不同参数对ZIF-8合成的影响。

 

 

图2.(a)通过传统的批量法和微流控法封装At3@ZIF-8。(b)At3@ZIF-8 NPs的粒径分布。(c)ZIF-8 NPs和At3@ZIF-8 NPs的Zeta电位、(d)XRD图谱和(e)FTIR光谱。(f)At3@ZIF-8的SEM。(g)At3@ZIF-8 MOFs中常见元素的EDS映射。

 

 

图3.(a)在不同pH条件下At3@ZIF-8 NPs的At3累计释放量。(b)不同浓度At3和At3@ZIF-8 NPs的溶血率。(c)与一定浓度的ZIF-8 NPs孵育24小时后MCF-7的存活率和溶血率。(d)与一定浓度的At3和At3@ZIF-8孵育24小时后MCF-7的存活率。(n≥3;***P<0.001和**P<0.01)。

 

 

图4.At3和At3@ZIF-8的细胞摄取。

 

 

图5.钙黄绿素AM/PI和DAPI染色。

 

 

图6.线粒体膜损伤测定。

 

 

图7.At3和At3@ZIF-8 NPs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0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