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和氢键有机框架(HOFs)(统称MCHOFs)在催化、药物递送、分离和吸附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传统合成方法存在动力学缓慢、反应条件控制不精确、产物粒径分布宽及重复性差等问题。微流控合成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替代方案,能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产物性能,显著缩短合成时间至分钟级,并减少废物生成。
近期,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MOFs、COFs和HOFs的微流控合成,涵盖了微流控技术基础、反应器设计、合成化学、关键变量调控以及该路线的技术-经济-环境效益,并展望了其绿色工业化生产的未来方向。相关研究成果以“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MOFs, COFs, and HOFs: Insights and advances”为题目,发表于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本文要点:
1、本文系统综述了MCHOFs的微流控合成,涵盖微流控技术基础、反应器材料与构型等核心主题。
2、深入探讨了MCHOFs合成的化学原理、传统合成方法及其局限性、微流控技术在MCHOFs合成中的应用进展、合成变量,以及微流控合成在技术-经济-环境层面的意义。
3、最后,还指出了当前微流控合成的研究空白,并展望了未来可持续合成的发展方向,为推动MCHOFs的绿色、高效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张图读懂全文:



图1. MCHOFs的常见应用

图2. MCHOFs合成中传统方法与微流控技术的对比:方法与性能

图3. 微流控技术概述:基本原理、制备材料及反应器结构

图4.(a)线性与螺旋结构器件的混合效果;(b)转折点处从层流到二次流的转变;微液滴形成方法:(c)共流法、(d)T型结设计及(e)流动聚焦设计

图5.(a)连续微流控反应器;(b)液滴微流控反应器;(c)微通道反应器

图6. 化学反应示意图:(a)ZIF-8(MOF)的配位键形成;(b)COF-LZU(COF)的C-N共价键形成;(c)HOF-TCPB(HOF)的氢键形成及三维材料结构

图7. MOFs、COFs及HOFs合成中使用的有机连接体类别

图8. 水热合成过程

图9. 截至2025年4月2日,微流控制备的MOFs及各MOF相关合成研究的报道数量

图10.(a)液滴微流控反应器;(b)液滴微流控反应器与水热法制备ZIF-8的粒径分布对比;(c)微芯片反应器与水热反应器;(d)微芯片反应器与水热法制备ZIF-8的粒径分布对比;(e)微芯片反应器与水热法制备ZIF-8的粒径对比

图11.(a)超声波辅助微流控反应器;(b)DAB-TFP的X射线衍射图谱(连续流动合成与间歇式合成对比);(c)DAB-TFP的吸附-脱附等温线(连续流动合成与间歇式合成对比);(d)DAB-TFP的BJH孔径分布(连续流动合成与间歇式合成对比)

图12. 微流控合成中不同变量对MCHOFs合成的影响

图13.(a)传统材料与(i)分级孔Cu-BTC、(ii)分级孔ZIF-8的X射线衍射图谱;(b)分级孔Cu-BTC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c)分级孔ZIF-8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

图14.(a)部分液滴微流控反应器;(b)液滴微流控反应器;(c)微流控制备HKUST-1的MOFs性能:(i)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ii)X射线衍射图谱、(iii)吸附-脱附等温线;(d)MOF-808的性能:(i)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ii)X射线衍射图谱、(iii)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15. 传统COFs与分级孔COFs对比:(a)COF-1及其衍生物的吸附-脱附等温线;(b)COF-1及其衍生物的染料去除效率;(c)传统COFs、分级孔COFs(HCOFs)与SiO2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

图16.(a)纳米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负载型CuBDC的X射线衍射图谱;(c)负载型CuBDC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d)NiBDC与NiBDC-NH2纳米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e)NiBDC与NiBDC-NH2纳米片的X射线衍射图谱;(f)NiBDC与NiBDC-NH2纳米片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g)微流控制备Cu-BDC纳米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h)微流控制备Cu-BDC纳米片的X射线衍射图谱;(i)微流控制备Cu-BDC纳米片的吸附-脱附等温线;(j)微流控制备Cu-BDC纳米片的BJH孔径分布

图17. 不同溶剂热法合成COFs的(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X射线衍射图谱;(c)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18.(a)ZIF-8纳米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传统ZIF-8与ZIF-8纳米纤维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及BJH孔径分布;(c)COFs纳米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d)COFs纳米纤维的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19.(a)MOF-74纳米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传统MOF-74与MOF-74纳米管的X射线衍射图谱;(c)传统MOF-74与MOF-74纳米管的吸附-脱附等温线;(d)COF-LZU-1纳米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e)COF-LZU-1纳米管的X射线衍射图谱;(f)传统COF-LZU-1与COF-LZU-1纳米管的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20. (a)ZIF-8微流控与水热合成中,反应温度从室温(RT)升至80℃的影响;(b)UiO-66微流控合成中,反应温度从120℃升至140℃的影响;(c)溶剂对COFs拓扑结构的影响

图21.(a)流速对UiO-66的影响;(b)微流控合成中ZIF-8的晶粒尺寸

图22.(a)金属前驱体对动力学的影响:(i)Gualtieri拟合及Gualtieri模型参数、(ii)使用高氯酸盐与乙酸盐阴离子时的动力学常数;(b)(i)不同停留时间下浓度与MOF比表面积的关系、(ii)试剂化学计量比对ZIF-67颗粒形貌的影响、(iii)亚化学计量条件下化学计量比对COFs的影响;(c)螺旋、蛇形与线性反应器结构,及不同雷诺数(Re)下三种反应器的混合指数

图23. 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各类MOFs的环境危害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r.2025.101005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及传递微流控研究成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