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吴可君、杨轩团队联合浙江工业大学苏安团队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微波-微流控合成方法,用于快速制备高导电性的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和银纳米线(AgNWs)复合丝材,通过多目标贝叶斯优化实验设计,实现了AgNWs的高产率和高质量合成,并探索了制备过程中各参数对AgNWs性能的影响。
北京化工大学王峰教授团队与郑州大学张鹏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微流控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平行阵列结构的Co9S8/氮掺杂碳纳米笼/碳纤维(p-Co9S8/NC/CF)复合电催化剂,该催化剂在整体水分解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开发高效的能源转换材料提供了新策略。
南京工业大学徐安明副教授团队利用荧光猝灭探针(FPAP)和荧光激活液滴分选(FADS)技术,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成功筛选并鉴定了两种能高效降解PU的微生物菌株,同时对PU单体2,4-甲苯二胺的降解途径进行了解析,为环境友好型塑料回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有研究人员发表综述,总结了微流控技术在监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以及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潜力,强调了该技术在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精度、效率和促进环境友好型能源解决方案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无膜微流控双入口微生物-酶混合生物燃料电池,以提供一种环保、灵活且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满足未来可穿戴设备对微尺度电源的需求。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徐建鸿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工业大学李浩教授团队发表综述,从反应过程强化、多功能微纳米结构工程和电化学储能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微流控合成多功能微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和成就。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监测系统,将荧光标记与微流控装置和粒子跟踪软件相结合,用于对亚微米范围内的球形和碎片状微塑料进行自动定量和尺寸测量。
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微流控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最新进展。
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合成平台,以其精确操控微尺度液体的能力,为MOFs的形态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南京师范大学徐翔星教授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张新稳教授团队合作,采用先进的微流控合成技术,结合纳米级柯肯达尔(Kirkendall)效应,成功制备出空心的CsPbBr3钙钛矿纳米晶体。
连理工大学刘家旭教授、高岩教授、高峻峰教授开发了一种高效、大规模连续生产策略,通过微流控技术和分子控制精确调节2,5-呋喃二甲酸的用量,成功合成了富含(111)/(200)晶面的多孔Bi2O3-FDCA纳米球催化剂。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具有优异的蓄热能力,在相变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吸收和释放大量的能量。
北京工业大学邓积光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流控层流的合成方法,能够轻松制备具有不同合金成分的大规模二维结构。
系统地研究了W/O方法中细胞浓度和液滴尺寸的工作范围。
高效分离生物颗粒通常是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分析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和磁激活细胞分选等基于标记的方法已成功用于这一目的。
主要讨论了液滴微流控的研究进展,液滴高通量产生和操作背后的基础物理原理,还总结了液滴衍生材料和基于液滴的芯片实验室生物技术的应用。
纤维纺丝化学(FSC)作为一种新型微反应平台,具有比表面积大、热量和质量传输高效以及反应速率快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