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细胞(CTC)在癌症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液体活检的重要靶点。
近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散的新型微流控平台,通过两步法实现了形状可控且具有刚度梯度的水凝胶的制备。
现行的细胞冷冻保存方法常使用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这是一种小分子两亲分子,能够迅速穿透细胞膜,在冷冻/解冻过程中保护细胞免受不可逆损伤。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融合等离子体活化涂层(PAC)与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技术的新型表面处理方法,成功在微流控芯片的PDMS及玻璃材料上实现了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的生物分子共价固定化。
北京科技大学张美芹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柔性探针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和微流控装置的无标记、非侵入性技术,用于实时监测和评估间充质干细胞球状体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成骨分化过程。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合微流控技术和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高通量方法,用于快速筛选和发现具有高亲和力和中和能力的单克隆抗体,特别是针对SARS-CoV-2的抗体,为抗体药物开发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特征是肾功能逐渐丧失。CKD的早期诊断和定期监测对于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
该芯片集成了基于磁珠的核酸提取与纯化、声流驱动混合、液体等量分配和多重PCR扩增及原位荧光检测,实现了样本处理到结果分析的全自动化流程。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高效的双酶系统,能够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红细胞的转换。这一进展为开发新的酶以生成普遍适用的O型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杨同青教授、许晓斌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马梁副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集成硅纳米棒阵列的微流控芯片,能够高效分离肿瘤细胞释放的EV,并通过定量分析EV中的生物标志物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梁乃新团队与北京理工大学魏泽文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名为IOI-Chip的微流控芯片,用于评估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DOs)与自体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苏州科技大学许兵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度增强的微流控纸基血浆分离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抗体预处理的宣纸上引入全血样本,实现了高产量和高纯度的血浆快速分离,并成功集成到无需离心的血糖浓度检测中,为资源有限地区的即时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经济的解决方案。
在药物筛选领域,表型药物发现(PDD)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开发策略,它侧重于直接利用生物系统的表型变化来识别潜在的药物分子。
微流控技术为单细胞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精确控制细胞环境并实现大规模的单细胞衍生肿瘤类器官(STO)检测,从而推动个性化治疗和药物筛选的研究。
生物芯片中生物分子和单细胞的实时筛选对于疾病预测和诊断、细胞分析和生命科学研究极其重要。
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张惠敏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了数字微流控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创新方法(Digital-GPA),用于快速、准确分析单个细菌的基因型和表型,以识别抗生素抗性机制,具有直接处理临床样本和无需细菌培养的优势。
一种新型微流控纸基双模式检测平台(dual µPAD),它能够同时通过比色法和电化学法快速、准确地测定缺血性中风患者样本中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检测时间短等优点,有助于改善中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学系的研究人员设计并制造了一种3D打印Mg2+电位传感器,将其集成到3D打印微流体装置中,用于定量低样本量生物液体中的Mg2+。
微流控系统因其快速混合和精确的流体控制能力,成为理想的纳米材料合成平台。
武汉大学陈璞教授、罗孟成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型微流控设备,利用温度梯度引导下的精子趋温性选择技术,有效提高了体外受精(IVF)中高活力和功能健全精子的筛选效率,为改善男性不育患者的IVF成功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临床应用方法。